今年以來,有關商用車合資的消息紛至沓來,一改以往裹足不前狀況:年初北汽福田與戴姆勒-奔馳合資項目成立,接著中國重汽與德國曼達成合作協議,然后江淮和美國卡特彼勒和納威司達二大汽車巨頭達成合作,華晨與奔馳已確定成立&8220;沈陽華晨專用車有限公司&8221;,8月底一汽通用輕型商用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東風商用車與沃爾沃或將重啟合資談判,日本卡車制造商日野與廣汽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8230;&8230;世界商用車巨頭紛紛布局中國市場,并且有加速的跡象,中國商用車合資大潮開始形成,國內商用車市場競爭也將全面升級。
最新數據顯示,1-8月我國商用車產銷212.11萬輛和210.49萬輛,同比增長12.38%和10.84%。相比外國市場,中國商用車市場潛力巨大,跨國商用車巨頭其實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入華的機會,以賺取豐厚的利潤,這一輪合資高潮不過是外國企業這種強烈愿望的表達而已。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包括我國在內全球的商用車市場格局也在悄然醞釀變化,中國企業如何利用有限的成長期抓緊形成自主研發能力和完整的海外市場銷售網絡,成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國內商用車行業,產品低端、技術落后的現象仍普遍存在,無疑也催生了與國外巨頭合資合作以改善產品結構、引進先進技術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新一輪商用車企業合資浪潮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模式。中方不僅獲得外方的先進技術,并能發展自主品牌,利用外方合作伙伴的全球銷售網絡,搶占世界商用車市場。比如不久前中國重汽與德國曼的合資就是采取了不導入外方品牌、先進行技術合作的模式。而在上世紀80年代,要想在合資企業中保留自主品牌是很難想象的,更別說在合資企業中單獨發展自主品牌。
外方合資談判的立場發生變化,并非人家對我們的關照或施舍,而是自主品牌企業自身實力提高使然。中國商用車企業經過多年發展,不僅在國內站穩了腳跟,而且積極進軍國際市場,取得不俗的業績,因此在合資談判中話語權也在提高。這說明一個很淺顯的道理:要想獲得外方的認可和尊重,中國企業要有自己的底氣,否則對外合作時只能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