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今年不少卡友都有一種感覺,國產卡車配AMT的配置越來越多,大家對于AMT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是大部分卡友還是停留在信任進口AMT,特別是ZF。可以說ZF的AMT占據今年國產AMT卡車的半壁江山。那么國產AMT真的不能用嗎?和進口AMT相比差距主要是那些方面呢?
▎硬件上國產AMT與進口AMT差距正在縮小 甚至可以掰手腕
首先從硬件上來看,以目前比較火的ZF為例,最新的ZF傳勝AMT采用集成式設計,另外還配有中央分離軸承單元、強制潤滑、GPS地形換擋、副箱采用行星齒輪結構等等。和上一代AMT相比,可以說ZF的新一代AMT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也使得最新一代產品受到市場熱捧。
而反觀我們國產的AMT,目前硬件上可以和ZF,甚至奔馳、沃爾沃、斯堪尼亞等AMT掰掰手腕的,可能也就是法士特的最新集成式AMT了。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法士特最新的集成式AMT采用了和ZF傳勝、沃爾沃I-shift等同樣的TCU集成式設計。包括中央分離軸承單元、強制潤滑等等同樣也都有。
此前我們國產的AMT基本上都是在手動變速箱的基礎上升級選換擋模塊而來,這一技術相當于是國際領先AMT數十年前的技術(ZF前期的AMT也是從手動變速箱基礎上改進而來)。這兩年法士特集成式AMT的出現拉近了硬件上的差距,把硬件上的差距控制在了5年左右,甚至更短。
據傳重汽、解放的新款AMT也會在近兩年亮相,硬件上也是參照國際領先的AMT設計,旨在打造屬于中國卡車自己的AMT。
▎AMT標定很重要 但是國產卡車做的比較糟糕
開過進口AMT和國產AMT的卡友應該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感受,那就是國產AMT換擋邏輯不像進口AMT那么“聰明”,該換檔的時候不換擋,甚至是亂換擋。這其實就是因為AMT標定的問題,也是進口AMT和國產AMT比較大的一個差距。
AMT的標定是一個復雜而且繁瑣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數據,需要發動機、變速箱、整車參與其中,甚至是ABS的信號都能影響到AMT。但是國內主機廠沒有豐富的標定經驗,也沒有大量的用戶數據,導致了標定的時候不是很優秀。
國內用戶數據比較多的應該是重汽,畢竟重汽致力于推廣AMT已經十年了,但是標定這一塊依然是一個短板,近兩年稍微有一些提升,可以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了。
▎沒有完整的維修體系 用戶不想做所謂的小白鼠
曾經有一位卡友給我講述過自己使用AMT的故事,在某國產AMT剛推向市場的時候就購買了一臺車,并且是指定要國產AMT。但是在用了一年多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導致了變速箱掛不上擋,需要斷電重啟才能好,走了幾公里以后又會出現。
當把車開到服務站的時候,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傻眼了,沒有修理過國產AMT,不知道從何下手。問了無數人,包括廠家的售后人員,也沒有一個完整的維修手冊,甚至都不知道從哪里檢測故障,更別說維修了。就這樣,車子在服務站停了三四個月,最后還是變速箱設計人員過來才維修好,而故障僅僅是因為TCU的電纜磨破了,導致了電路短路。
從目前國產AMT和進口車AMT維修體系來看,兩者完全不是一個級別,雖然國產自主AMT已經發展多年,但是迄今為止,任然沒有一個完整的維修手冊,更別提維修體系了。而進口AMT在變速箱投放市場的時候,詳細的維修手冊就已經公開了,只要是能看懂圖,有一定維修經驗的師傅都能按部就班的進行故障排查、維修。
正是因為維修的問題,用戶不愿意為國產AMT買單,不愿意去做所謂的小白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國產AMT發展就舉步維艱。這也是國產AMT這么多年發展當中最欠缺的東西之一,也是和進口AMT最大的差距之一。
▎國產AMT是不是不能用?當然不是
簡單的來說,國產AMT和進口AMT的差距主要是在維修和標定方面。那么有卡友就要說了,國產AMT是不是一無是處,完全不能用了呢?答案當然不是,首先國產AMT雖然和進口AMT有差距,但是兩者時間的差距正在縮小,并不是說國產AMT完全不能用的情況。
其次是國產AMT近兩年來進步巨大,以重汽為例,最開始用戶不接受要退車,到后來AMT能用,再到現在有人會主動購買。這一系列都說明國產AMT在進步,AMT是未來不可逆轉的趨勢,就目前國內用戶和市場需求來看,國產AMT能夠滿足使用,但是距離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差距。
● 編后語
從0到1的過程很艱難,AMT在歐洲已經作為標配,但同樣經歷過不信任到接受的過程。對于國產AMT來說,好在有歐洲相對先進的技術作為參考,可以借鑒一些市場經驗,避免一些彎路。如果說歐洲AMT是摸著石頭過河,那么我們就是摸著歐洲AMT過河,對于國產AMT來說,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是也需要我們用戶給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