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專用攪拌車,消防車,汽車市場在多年持續高速增長后突然“剎車”。作為“中國專用汽車之都”的湖北隨州,在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宏觀調控政策的經濟大環境影響下,也無法獨善其身。來自隨州市經信委的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隨州專用汽車產業增速明顯回落。
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下,隨州專用汽車產業能否突圍?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專用汽車之都,隨州還有哪些“短板”亟需補齊?8月,荊楚網記者在隨州蹲點調研,試圖尋找到答案。
隨州專汽生產已涵蓋12大系列、62個類別、300多個品種,年生產能力達到專用汽車7萬輛。2011年,隨州專用車產業實現工業產值突破200億元。
國內專用車市場品種最齊全、特色最鮮明、產業資源最富集,“中國專用汽車之都”的名號,隨州當之無愧。
然而,繁榮背后也有難以掩飾的尷尬。“價格低、質量一般、同類產品生產企業多”,眾多客戶給隨州專汽產品打上了這樣的“標簽”。
“從某種程度上講,如果用‘藝術品’形容國外的專汽產品,我們的就像是‘玩具’。”航天雙龍辦公室丁唯如是形容自身產品和國外產品在技術上的巨大差距。
隨州市科技局副局長梁天成介紹,目前隨州專汽整車生產企業還沒有一條專業的流水線。整車的上裝,許多環節還是依靠手工,工業機器人更是難覓蹤影。
重汽華威總工程師儲曉敏說,國外專汽產品大量運用優質高強度和輕量化的材料,在制造工藝和細節上大大優于國內專汽,而我們的專汽產品給人的印象就是“傻大笨粗”。另外,因為同質化競爭激烈, “20方以下的罐車我們已經不能做了。許多小廠利潤只有幾百元都做。而我們做了就虧本,盡管我們的車質量肯定好得多”,儲曉敏無奈地告訴記者。
這并不是個別現象。奧龍公司生產的罐式加油車改進涂裝、焊接工藝技術,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成本及價格高于隨州市同類產品,因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企業之間相互殺價,致使公司不能形成大批量生產。
即便是產品附加值極低的教練車,原由恒天汽車一家生產,現在也發展到2家(東風隨專),恒天公司教練車銷量一下子由2011年的全國第一退居至目前的全國第三。
隨州市經信委汽車產業辦主任陶榮指出,隨州市專汽產業雖然在產量上具備相當規模,但產品結構同質化問題嚴重,大部分產品集中在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產品上,如罐裝車、自卸車、半掛車、教練車和環衛車、混凝土攪拌車等,缺乏適用于高速公路運輸、城市建設、市政管理、機場、油田等領域的專用汽車,國家鼓勵的節能和新能源車,在隨州市尚屬空白。
品牌營銷方面也有待加強。“我們依靠的是口碑營銷,我們依靠的是特殊的銷售渠道和模式,我們不能跟大眾消費品的宣傳方式比……”記者調查中,不少企業負責人和相關部門主管有類似的觀念。極少數受訪企業在大眾媒介做過宣傳或廣告,投放形式以當地區域為主,戶外路牌、媒體硬廣、專業網站上的投放量都很少。其中投放最多的一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宣傳和廣告投放量不過200多萬元,僅占銷售收入的0.2%。
目前,隨州汽車行業170多家企業中,僅有齊星、東風、大力、程力4家企業,因在特定市場占據了一定的份額,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8家企業擁有“湖北名牌”產品稱號。
不過令人欣慰地是,記者所訪企業均瞄準了互聯網平臺大力拓展宣傳和營銷渠道。他們開通了企業官方網站,及時更新企業動態,開了網上訂貨通道,有專人負責網上洽談,不少采用了頁面互動技術,實現了與客戶的即時在線溝通。